全国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

2022.10 08
返回列表

高职院校“以群建院”:价值意蕴、构建逻辑、建设策略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字体: 打印
更新日期:2022.10.08

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的全面推进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协同开展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新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以群建院”可以有效地让专业群直接对接市场,以进一步凸显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优势。梳理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价值意蕴,提出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构建逻辑是:理清专业群组建的结构逻辑,理顺岗位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组建逻辑,理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逻辑。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建设策略是:构建三级组织架构的治理机制,优化专业群建设的组织策略,优化“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群建院;价值意蕴;建设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家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推动其高质量发展。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教职成20195号),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上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好“以群建院”的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专业群组成逻辑。有学者在论述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中探讨以专业群设立学院(“以群建院”)的模式。有学者在论述以专业群建设的基层治理方式时,提出了“以群建院”的建设策略。然而,从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看,还没有完全明确界定专业群建设的构成逻辑和建设策略。所以,难以准确认识、深刻理解和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本文认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要素”,在于追溯专业群形成的内在要素和外在推动力。高职院校需要回答四个实然性问题,即什么是以群建院?为什么要以群建院?以群建院依据是什么?以群建院的价值又在哪里?本文试图对此作出解答。

二、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价值意蕴

(一)“以群建院”的内涵

“以群建院”就是以专业群建设为逻辑,重构职业教育的行政组织方式,将专业群作为学院设立的基础,即将专业群或相近专业群的各专业归属一个二级学院。目前,专业群组群逻辑是由产业发展、工作岗位、课程体系等影响和决定的,专业之间联系紧密,组织的运行更加依赖扁平多元的治理而非垂直管理。因此,“以群建院”的最大优点在于符合“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的要求,更突出“教授治学、章程(制度)治校”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以群建院”是谋划高职教育新格局的有效途径,是真正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育人模式改革尝试。

(二)“以群建院”的价值意蕴

高职院校“以群建院”应遵循横向融通、纵向贯通、自上而下的原则。根据“以群建院”的实际要求,在充分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方向,遵循专业群的逻辑结构,调整专业群治理机制、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1.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链与岗位群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的外延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使产业链延伸交叉,进而出现了交叉领域和交叉专业,因而交叉岗位、复合岗位应运而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当下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所以,“以群建院”模式的实施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治理模式。

2.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形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岗位工作内容复杂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急剧缩小,人类由传统的动作技能时代转向智力技能时代,需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表达沟通等复合,尤其是数字技能的复合。专业群中的专业交叉整合,有助于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界限,实现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跨专业培养,构建灵活、高效、协作、开放的管理体系。高职院校“以群建院”整合了专业群的有效资源,形成专业群体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3.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制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特色化发展是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有效途径。其内在核心要素包括:一是专业群要契合区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定位与特色。二是高职院校平台和专业平台要高度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链岗位群。为此,主要做法是:首先,错位发展,提升无差别竞争力。避免与同区域内其他高校同质化竞争,这是最基本逻辑定位。其次,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专业群品牌影响力。突破原有固化专业群的发展思路,根据实际与特色进行专业群内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全面落实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总体要求。

三、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构建逻辑

(一)理清专业群组建的结构逻辑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组建的结构逻辑是,围绕区域经济中某一支柱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依据学院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重点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根据技术基础相近原则,按行业基础、产业(集群)基础推动专业之间全面融合,以此形成专业集合。具体说,要依据“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或交叉)、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专业群总体构架”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增强核心专业竞争力,产生1+1>2的效应,即有效发挥师资、课程平台资源、实训实验设施等教学资源的集聚效应,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效益。

(二)理顺岗位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组建逻辑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以产业链供给、专业目录归属、学校资源整合三个要素作为专业群组群的逻辑起点。一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供给为依据,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全方面或集中式培养供给。二是基于教育属性依托高职院校专业目标归属组建专业群。在目录的指导下根据相关原则进行专业群总体构架。三是根据学校的实际与资源全方面整合。对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建设目标,形成评估与绩效考核生态。

(三)理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逻辑

1.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强调职业复合型技能,而且要凸显职业基本素养,体现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重构基于现代职业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基本素养与综合素养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勤奋好学、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基本素养;坚持以职业岗位复合型技能为现实需求,使专业基本技能与岗位综合技能相结合(课岗结合)、岗位综合技能与职业证书技能相结合(岗证结合)、职业技能与新技术应用技能相结合(职技结合)。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专业课程新体系,重视复合技能培养,以及与新技术结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引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

2.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主要逻辑,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

IMG_256

合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专业定位。实现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具体地说,构建“专业群共享专业基础课程(实现学生应知、应会,底层共享)+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方向各有侧重,实现课程自主选择,分方向培养,实现专业领域的深化,中层分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对接产业集群、职业岗位群,实现对现有专业纵向延伸的从业能力以及横向跨越现有专业从业能力的提升,顶层可选)”。所构建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能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加强数字技术、语言等课程的复合力度,推进“课岗证赛”结合的课程新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需求,拓展人才培养的就业创业通道。高职院校要与品牌企业合作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真实企业项目、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案例等为载体,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优质教材和课程标准,将新时代技术、新时代规范、新时代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

四、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建设策略

(一)构建三级组织架构的治理机制

建立学校、分院、专业三层扁平式的治理机制;同时,制定和不断完善学校两级管理等规章制度,下移“责任、权力、利益”到二级(专业群)学院,以激发二级(专业群)学院的主体活力。目前,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群的建设情况看,不仅各二级(专业群)学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且二级(专业群)学院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竞争更为激烈。如果专业群内的专业在竞争中没有占据有利地位,则容易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淘汰的目标。因此,进一步梳理与定位专业群中各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专业的发展目标是保障专业群发展的关键。

专业群的建设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的发挥,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如学校品牌或优势、特色专业),在确保群内核心专业的前提下,兼顾群内相关专业的亮点和特色建设,在师资、实训(实验)设施、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重新配置。

上述建设策略成效如何,可以设置4个指标进行评价。一是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指标。主要评价机制建立、运行情况,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比例、合作企业接收就业学生比例等。二是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深化建设指标。主要评价“双师”比例、师资结构、师生比、个人与团队荣誉、系列化的新形态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等。三是专业群硬件条件建设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生均教学设备值、生均实训面积、生均校外实训基地数量等。四是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规划教材建设与运行情况等。

(二)优化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机制

“以群建院”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发挥专业群及内部各专业第一线建设者的能动作用,要把二级学院的专业群及群内各专业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基层第一线建设者和管理者以及专业群建设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好。“以群建院”的运行机制与传统的“以院建群或专业”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区别。

传统“以院建群或专业”的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二级学院的组织力量,管理的主体实施在于二级学院的党政班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实施传统的二级学院组织管理模式,行政命令是管理的主要方式,偏向于管理者的利益获得。此外,传统的“以院建群或专业的运行机制,二级学院的管理层级从决策到执行需要多层级,每一级职能明确,每个岗位职责明确。而“以群建院”的运行管理更侧重于各方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沟通、协调与管理,组织的运行更依赖于扁平化和多元化的治理。

专业群作为“以群建院”的主要运行载体,急需优化与创新运行机制。从学校层面,首先明确优化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服务需求的原动力。一是学校要建好专业群建设顶层运行机构,组建以学校主要教学负责人为组长,职能部门、相应二级学院为成员的协调建设机构。二是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保障文件,确保执行政策落地见效。三是明确经费支持,做到专款专用、责权明晰。从专业群层面,赋予专业群负责人所具有的权利与职责,激发专业群内涵发展的基层主动性。上述专业群的建设策略成效如何,可以设置5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一是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紧密程度。二是专业群组织体系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相关性以及组群逻辑符合性。三是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作用指标。主要评价核心专业的实力,是否省市特色与重点专业等。四是专业群课程体系指标。主要评价课程是否体现共享与灵活性。五是专业群共享课程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共享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共享比例。

(三)促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

当前,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立共赢机制已成共识,因而“以群建院”的最优模式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产业学院。建议政府可进一步制定与完善产教融合、行业对接、校企合作的各项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尤其在校企混合所有制方面出台一些建设性政策,以调动“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同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着力点,加强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多元化办学政策的引导,形成发展优质“中国模式”教育体制机制;匹配经济发展与就业需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重大战略。

上述专业群的建设策略成效如何,可以设置6个指标进行评价。一是专业群招生就业能力指标。主要评价招生计划完成率、专业群规模、录取分数线、就业率、创业率、专业相关度、毕业生起薪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二是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指标。主要评价科研(纵向、横向)项目到款率,各种专利、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技术服务收入值、为企业培训员工数量等。三是专业群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获得省市以上奖励的学生数与专业群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获取情况等。四是专业群改革创新能力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教改科研获奖情况。比如,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课程、教材、教改等项目。五是专业群社会声誉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内各专业获得综合荣誉称号的情况,各级重点、特色等专业荣誉称号。六是专业群国际影响力指标。主要评价专业群中专业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共建,专业群招收留学生数,开发国际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1期

*引用格式王敏.高职院校“以群建院”:价值意蕴、构建逻辑、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1):41-4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Χ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