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

2023.06 29
返回列表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字体: 打印
更新日期:2023.06.29

摘 要:产教融合是一种教育改革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推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内在要求、保障校企合作更有效率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教育更加公平的关键之举、体现新发展理念更可持续的价值遵循。理论研究不足、育人模式缺乏创新、科技融合力度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要以加强理论研究作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强化保障体系作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略,深化科教融合作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助力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推进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对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既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持续推进产业与教育良性互动、院校与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等,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1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院校与企业深度参与等问题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议题。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产”主要指产业或企业,“教”主要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联系,从而根据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背景下,对价值意蕴的探讨能够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1.1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质量人才,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迫切要求,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规划与发展的重要衔接。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能够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培养有知识、懂技术,能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的人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面向国家策略,结合学科优势,发展交叉学科,加强引导教师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探究”;应以高质量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在教学中增加实操环节,鼓励师生积极申请校企合作项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人才匮乏导致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人才是决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企业人力资源积累、技术技能提升都依赖于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追求发展与进步,更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更高,其渴求的人才是能够较快适应企业发展的而不是需要企业从头开始培养的人才。

1.2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保障校企合作更有效率的现实需要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可将学校和企业各方的优势发挥至最大,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各方优势资源能够不断地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为校企合作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合力。学校可以从企业中获得优质资源,使用好企业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有助于教师和师生更好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也可以有效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教学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创设了良好的机会条件,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发展方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桥梁,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产”以体现真实的产品生产为基础,进行专业的实践教学,将“产”与“教”结合,凸显育人效应,诠释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保障。

实现校企共赢,必须坚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校园里引进企业,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实训机会,让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与管理实践中得以升华,可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校企双方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产、学的基础上进行研发,以期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校企合作中,应坚持“双赢”原则,以坚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基准,实施校企责任共担。学校应支持、鼓励学生进行就业创业,使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可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强国。

1.3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促进高等教育更加公平的关键之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动力在于实现教育创新。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等院校转型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旨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应融入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产教融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健全教学体制、改革创新作为鲜明导向,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将高等教育的内涵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拓展到提升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来,依托教学云平台,在科研教学中将课程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案例相结合,形成产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信息化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弥补了高校资源不足的劣势,在人才培养方面精准对接主流企业的发展实际。信息化建设基于教学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况,便于为学生教学提供个性化指导,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精准化”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更加公平,提升教学水平。因此,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将高校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和高质量发展优势,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发展,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输出更强大的动能。

1.4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可持续的价值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以质量为价值取向、核心目标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基于根本、统筹全局、立足长远的发展导向,彰显引领性、纲领性与战略性。创新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可以提升产教融合的主体融合度,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进行自主创新,攻克产教融合“卡脖子”难题,促进参与主体多元化,创造开发细分领域,以点带面,进而盘活产教融合,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协调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点。产与教融合发展必须在整体上保持协调性,共促产教融合整体合作发展模式。若两者中的其中一个环节或者某一要素出现落后或者存在缺陷,必将影响产教融合整体的发展。因此,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拓展、关系理顺、整体发展效能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育人质量提升问题。绿色发展理念倡导按照客观规律,构建可持续的育人机制和一以贯之的育人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性。

开放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产教融合资源,充分解决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与教育联动不充分的问题,能够有效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衔接机制,完善人才的培养路径。

共享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处理好生产与共享的关系,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活力释放和企业、教育人才资源共育共享。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共享作为基本目标,为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范本。

2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境遇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产教融合推进形式多样化,效率高效化,过程精密化,在当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产教融合理论研究不足、育人模式缺乏创新等因素影响,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效果滞后。

2.1 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为追求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改革,是推进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目标是以发展为中心,提高发展的质量。

就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来看,国内对其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基本共识,学界对其理念研究存在“共识之困”。一是理念研究之出发点不同,由此产生出两层意义。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高校教育(主要指学校内教育)的融合,其中包含地方本科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构建等多个方面;产教融合更多的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侧重点与前者不同,后者主要侧重知识内容与技能、方法的学习,而前者主要侧重于价值理论层面。二是理念研究之角度差异。高校更加强调国家出台政策法律法规,认为产教融合的推动者依然是政府,只要有法律作保障,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就可迎刃而解,达到预期理想效果。而企业则希望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和获得项目扶持等倾斜性政策,为企业落实税收减免政策等。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缺乏深层次,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总体呈现浅层次、松散化、自由式状态,致使产教融合出现“融而不合”,产教“两张皮”现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融合的程度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产教融合在高质量发展上要坚持在融合上下功夫,扩展融合的理念思路,凝聚校企多元资源要素,形成各方资源的协调互动,以达到产业与教学共赢的目的。因此正确理解产教融合的理念内涵,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

2.2 育人模式缺乏创新

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坚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引领相统一。产教融合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力,以提升积极性。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引导企业与院校产教实现“真融”“真合”,在协同育人模式上发力。就目前而言,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校企协同育人的融合度不高,企业并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创新力度不够,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高等。一些企业把校企合作看作额外负担,因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投入人员、场地、设备、仪器等,增加了经营成本,但得到的回报不多,实习学生能力不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难以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此外,受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企业在参与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受限,对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人事管理等方面缺乏话语权,院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也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这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产生了影响。高校师资队伍储备不足。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教师往往对行业企业的背景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时不能根据企业要求做及时调整,从而给学生以相应的教学指导。产教融合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全新形态的育人模式,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新的运营方式。师资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更有针对性。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评,注重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严格把控。但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师对理论知识较为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积累,还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因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2.3 科技融合度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传统的产教融合项目是以设计课程为中心,按照课程逻辑或者专业学科逻辑进行,只是在课程进展中采用一些项目化的方式增加课程的实践性,以此加深学生对产业与教育的理解。但是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技术上的概念,或者偏向实操的步骤型概念,仅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未免会使得理解偏向片面化。

学生对于行业的需求了解不够清楚,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行业生产情境和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实践教学缺乏问题案例、实践平台与环境的支撑,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迁移学习能力较弱。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到来的时代,产教融合需要科学技术的融入,催生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

从产教融合的发展实践来看,产业、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速度较快。但许多高等院校在教学中未及时引入“互联网+”思维,转变教学理念,无法将大数据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高校产教融合中缺少科技因素的融入,学生未能体验数据技术带来的课堂创新,依然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科技与产教的融合度较低,无法发挥科技对产教的作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校企科研合作流于形式,科研创新课题重申请、轻研发,导致校企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从而影响科技平台的运行效率。

2.4 办学机制亟待完善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也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由此可见,深化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近年来,经过实践探索,产教融合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水平、融合深度与广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为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储备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升,但高校与企业在深入融合过程中,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统筹教育和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效办学理念,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必不可少。

此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第三方监督机制对于产教融合主体参与人才共育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方面对于产教融合政策的实施、落实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院校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监督机制不完善,对教师科研管理监督不到位,激励奖惩机制过于固化,将发高水平论文和获高层次项目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指标等,弱化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考核,使教学质量保障不足。

3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自我改革的探索,根本目的在于打通产教融合壁垒,使学校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演练的转变。基于此,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需在加强理论研究、强化保障体系、深化科技融合等方面发力。

3.1 以加强理论研究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学的理论研究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下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就在于,立足时代发展的特征,厘清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研究对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指导作用也是如此。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融合的热点问题,以深化产学融合,实现其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的。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和协作,以增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价值遵循必然更加强调科学理论研究。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产教融合所涉及的领域较广,涉及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高校、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标准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发展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对接和融合。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要对国家政策进行深入的解读,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奠定理论基础。

校企产教融合的程度,决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深度。首先,在认识上要有深度,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落地。其次,在合作层次上要有深度,校企之间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立合作,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找准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共通点,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深化合作模式,提高产教融合层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从整体上保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对产教融合整体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拓展产教融合发展空间。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3.2 以强化保障体系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略

完备的制度体系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层面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但具体落实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等统筹协调和总体谋划。”因此,要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应结合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职业院校办学结构,完善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设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学历与专业双贯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双方通过专业共办、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协同育人,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积聚资本、人力等资源,形成产教融合内循环模式。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保障激励,充分激发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类产教资源高效流动,营造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氛围: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日常管理与教学活动;加大产业学院建设力度,试点采取“双元主体”模式,探索产业学院、二级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行政管理;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开展专业规划、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人才创新动能,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等。

3.3 以深化科技融合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足“两个大局”,把握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就必须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新内涵。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教育持续变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产教深度、持续、有机融合的必然产物和内生动力,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技术融入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和高校协同育人打开了全新视角。因此,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有科技的参与。

首先,应将科技创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业与专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加速校企交融渗透,使之形成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和高质量发展联合体。科技革命的加速,深刻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也重塑了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逻辑与规则。科教融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思考模式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打破学科间的屏障,帮助学生培养系统的思维模式,从而建立一整套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其次,应立足科教融合,创新驱动,推进“反哺教学”的科研建设。企业与高校应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挖掘科技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将创新资源、研发资源等充分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式、多元化的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传统分科教育模式,科教融合模式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基于研究的学习,并以此为理念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企业通过科技云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实行“师徒制”一对一云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实践课程通过科技云平台外移到企业进行教学,破解因地域限制而影响教学的难题,使得教学与企业联系更加快捷。高校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大数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进行更精准化的教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4 以创新载体平台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政、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协同育人,可以共促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创新载体平台,为产教融合搭桥。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机构,在产教融合发展中承担宏观调控、统筹各方、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应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引导,建立起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为产教融合服务的社会组织,营造协同育人环境。通过该社会组织的运营,实现对全省人才需求的针对性预测,为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深入对接。同时,可以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人才供需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产教融合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供需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企业信息的把控,造成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向各类企业、学校及时提供交互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信息增值服务,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降低获取信息的机会成本,实现校企双方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搭建产教融合新型的服务平台,可以跨越空间距离的限制,打破地域限制、人员限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快捷度与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高校是育人的核心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关键位置,因此高校要牢牢把握育人的这一根本性任务,进行校内资源整合,搭建基础平台,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应完善平台教育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等,实现教学能力评估、人才培养评估与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相适应的目标,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核定招生计划、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参考。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引用格式:杨六栓,郭敏,吴朕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2):82-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Χ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